Sameblod -- Sami Blood -- 薩米之血(自譯) (台譯:薩米印記)
(2016, Amanda Kernell)
「妳要說瑞典語!」在寄宿學校表現優異的薩米女孩Elle-Marja這樣告訴這個學期剛入學的妹妹。剛在課堂上因為說薩米語而被老師用木尺懲罰,妹妹的手背指節上還滲著血...
「薩米之血」描寫1930年代薩米人在瑞典政府殖民式的政策下的生活,故事由一對對薩米血統有著截然不同看法的姊妹到寄宿學校開始。除了外界各種的歧視壓的人喘不過氣之外,來自部族內的不諒解,也讓選擇逃離薩米認同的女主角一直到年老都還活在無盡的矛盾中。
這部電影是第一部南薩米語發音的電影,也是第一部描寫這段殖民歷史的電影,在瑞典國內引起許多討論。
但老實說,一般瑞典民眾對薩米人的認識與關心實在不多。大概就跟我們提到原住民一樣,有種莫名的「獵奇感」加上許多刻板印象:很會唱歌,親近自然...。
電影中沒有太多大起大落的橋段,幾乎非常平舖直訴的描寫女孩的生活與遭遇,而正是這樣平淡的,日常的,來自四處、無孔不入的苦痛才最深刻。
〔註〕
1. 導演Amanda Kernell本身是薩米人,電影取材自自己的家族,歷經多年的訪調,做成這部電影。
2. 瑞典在1930年代所做的「種族生物學」調查,將薩米人歸為最低等,標示猶太人身分,殘疾人士無權生子,與納粹德國的(日耳曼)種族主義相呼應。